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低空经济 东莞市政协委员、东莞市振华塑胶有限公司董事卢丹玲带来了《关于我市低空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卢丹玲建议,加强穗深莞区域合作,立足东莞制造业优势,共同拓展大湾区低空经济市场。东莞市应积极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深入合作,开展差异化互补发展,共同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及发展新思路,在地面配套基础设施、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及飞行“航路网”等方面加强与广州、深圳的对接合作。同时,充分利用东莞市传统制造业优势,为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技术支持和零部件制造产业链配套。围绕东莞市低空应用场景的更新更高性能要求,提升相关低空飞行产品技术的“含莞量”,支持和推动东莞市低空制造业相关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强化财政金融支持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等。 民建东莞市委会则提到要推动东莞“轨道+低空”一体化交通协同发展。民建东莞市委会在提案中提出,“低空+轨道”综合了直升机与高铁/地铁的优势,不仅催生了空铁联运、低空物流等新业态,还极大优化了交通体系,为城市及区域间的出行与物流带来革新。其中,通过低空经济,可以推动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的深度融合,助力东莞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 市政协委员陈剑峰关注如何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链的话题。他认为,东莞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抓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聚焦东莞具有优势的“AI+智能终端”和“AI+智能制造”两大板块,加快引育壮大一批优质企业和创新主体,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他建议通过布局发展平台、强化产业导入、加强政策保障等方面,助力东莞加大做强机器人产业链。在布局发展平台方面,他建议优先考虑在大岭山布局“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主题产业园、“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等平台,协助拓斯达等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数据采集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争取更多省级、国家层面资源。 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同样也是市政协委员们口中的“热词”。市政协委员刘昊提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正处于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刘昊建议,强化政策供给,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制定新质生产力专项规划,明确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出台计划并配套专项资金与考核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设立“新质生产力创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速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机制。设立技术需求对接平台,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准匹配高校团队,对成功转化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培育创新生态,强化人才支撑。对引进的战略科学家,提供科研实验室建设经费、团队及亿元科研启动资金;设青年科研人才专项基金,提供项目资助与人才公寓租金补贴。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设联合培养基地。 市政协委员李书浩则提出要以耐心资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介入尤为重要,它能有效发挥耐心资本长周期、持续性、高风险容忍度的特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李书浩说。为有效激活并壮大耐心资本,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李书浩建议可以从如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筛选优质的投资标的、发展大量的耐心资本、收获理想的投资回报等方面着手。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作为减少碳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正逐渐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市政协委员管鑫提出,要加大推动东莞新能源汽车使用力度,改善空气质量。他提到,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质量挑战。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对于东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他建议结合东莞城市发展规划,借鉴广州、深圳经验,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宣传推广、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等方面,对标广深,优化汽车能源结构,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莞港产业合作 市政协委员李文骏带来了《关于促进港澳社会资本来莞投资,强化莞港产业科技合作的建议》。他提到,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投资环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尽管如此,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产业链重构的新形势,莞港产业科技合作仍需进一步深化,以释放更大的协同效应。 李文骏建议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或松山湖科学城划出一块区域,与香港合作共建“飞地”,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产业。“飞地”由两地政府共同管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等,吸引港澳及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 在产业合作方面,李文骏建议,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莞港产业链深度对接。比如,香港负责研发和设计,东莞负责制造和产业化,形成“香港研发+东莞制造”的协同模式。通过定期举办产业链对接会,促进两地企业合作。在低空物流、载人飞行等领域探索商业化应用,开通东莞至湾区主要城市货运无人机航线,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优化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的运营机制,探索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等新业态,提升跨境物流效率。争取国家支持,将空港中心纳入大湾区物流枢纽建设规划。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