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4日,歌剧《马可·波罗》登陆广州大剧院,“重启”马可·波罗的故事。这部由中文演唱的三幕歌剧,跨越山河,让广大观众得以触摸历史,续写中意友谊。 马可·波罗在13世纪出生于意大利,曾随父亲、叔叔来到中国,其游历著作——《马可·波罗游记》详细介绍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 歌剧秉承和而不同理念感动各国观众 歌剧《马可·波罗》是东西方携手合作、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该剧主创主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由中国当代诗人韦锦编剧,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施耐德作曲,2018年在广州大剧院首演由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卡斯帕·霍尔滕执导,随后到访泉州,并回到“家乡”意大利演出,引发世界各地高度关注。 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歌剧《马可·波罗》载誉归来,由中国中央歌剧院导演施晶芙复排。长居广东的意大利编剧、制片人、导演、演员Gianluca Zoppa在观演后表示,歌剧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文化元素的融合,“这部剧讲的是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行记,对西方观众来说是具有非常吸引力的题材。这部剧从故事、音乐到服饰、舞美,不仅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也打开了他们对东方的想象。” 剧中不少唱词意味隽永,如“自己幸福不导致他人厄运,自家宫殿不赶走他人房檐……”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全剧表面看似无法改变彼此,但实际上文明形态在交流碰撞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交融。”韦锦解释称,我们希望这部剧就是能秉持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理念,一道为中意民间友好与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观众Tracy与委内瑞拉籍男友Rei观演后感触特别深:“表面上看是以马克·波罗与传云的感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两个朝代的更替,但实际上也就是‘南人’‘北人’‘胡人’‘汉人’等不同文化的碰撞”,Tracy说,这个歌剧也映照了她和男友的交往故事,代入感很强,因此也引发了更深的思考和共鸣。 如遇马可·波罗会建议他探索大湾区 4日晚上,歌剧开演前,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主办的“欢朋满粤——遇‘鉴’马可·波罗分享沙龙”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作为歌剧《马可·波罗》复排的配套活动,邀请近200位来自29个国家驻穗总领事馆及商会代表、中外友人畅谈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互鉴中外文明。 沙龙展出了意大利知名画家桑德罗·特劳蒂的著名画作《马可·波罗的遐想》及广东艺术家王绍强先生正在意大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多位来自中意两国的代表分享了对马可·波罗、中意交流合作的看法。 “中意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文化领域的交往合作必将增进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德派罗在接受GDToday记者采访时表示,歌剧《马可·波罗》及“欢朋满粤”活动让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们欢聚一堂,共同讲述马可·波罗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能有效助推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鉴。 中国意大利商会董事会成员Alessandro Lamantia告诉GDToday记者,《马可·波罗》歌剧与分享沙龙的成功举办,将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亮丽篇章,也必将会在广东外国人社区产生共鸣。Alessandro三年前搬来广州定居,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展现了十足的活力,“如果我今天有机会见到马可·波罗,我会建议他多多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感受这里辐射全球的改革和创新”。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歌剧《马克·波罗》复演期间,“欢朋满粤——遇‘鉴’马可·波罗非遗作品展览”同步在广州大剧院展出。展览通过追随马可·波罗足迹,精选3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和“广绣”艺术作品及其现代文创产品,进行展示,从一个侧面展现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GDToday记者:胡南 黄绮铌 视频:许晓鑫 关杰明 张天雄 秦少龙 郭宏达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