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世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上,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指导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康庄大道上。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报告的第八部分深刻阐述和把握了文化建设规律以及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作用地位,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更是为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历时长久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社会主义文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在新征程上,审视中国当下文艺发展的现状,尤其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并通过这种审视和探讨展现文化自强自信和文化愿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做的一件重要的事项。 一、社会主义文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和特征,是它和其他历史形态的文艺的根本标志。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文艺的本质和发展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文艺的对象是整个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整个的社会生活、自然界、一切现象和事件,以及所有的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感受,都是文学艺术所要反映的内容。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就社会主义文艺而言,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映,即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文艺反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体现集体主义原则和以人为本精神,是认同本身与人性的关联,是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民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的主要依据,是对人民所面临和即将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在价值观上的回应,是公民诸多现代意识培育的必要逻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人民着想、为了人民的自由和更好的发展而提出来的,一旦转化为人民的内在自觉,便指向人民福祉的谋求和实现。因而,可以说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之所在。进而言之,一经纳入社会主义文艺反映和践行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便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社会主义文艺,使社会主义文艺从内到外也具备了人民性的本质和特征。对此,诸多社会主义文艺经典作品都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新闻出版图书发行、影视剧生产、动画卡通的制作,还是舞台表演艺术、美术雕塑创作以及网络文学和手机文艺等新业态新形态,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也极大地繁荣了文艺市场。有的作品,在载体意义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各种形式的践行和弘扬,有人民情怀,流淌人民的情感,打动人民的心,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比如人民艺术家刘文西,他一生践行“艺术为人民”的信念,用脚步丈量黄土高原上的山梁沟峁,用画笔绘就陕北人民的精神力量,开宗立派,让中国人物画呈现新气象。他曾经100多次深入陕北写生,走遍20多个县区,完成3万多张速写画稿、几百幅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他带着学生到陕北写生,在延安东二十里堡村一住就是五个月。当年村里一名5岁的孩子院明第一次成为刘文西的创作对象,此后,每隔几年刘文西就到二十里堡村写生,他的画作记录了院明的成长,二人也成了朋友。院明回忆说,刘文西每次来就找个村民家住下,早上6点多村民下地劳动,他就坐在田边画画,“和大人小孩都处成朋友,凡是画过的人他都叫得上名字”。刘文西曾说,深入生活就是深入人民。他怀着对人民的炽热之情,创作的作品全方位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极大的展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优秀美术作品的人民性。 二、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繁荣发展人民文艺事业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化品质的需求更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观点,详尽具体地阐明了人民与文艺事业的辩证关系,高度指明了人民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经思考,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笔者认为,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价值取向,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首先,从事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忽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两个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关联性。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所以,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遵循文艺规律,按照文艺与时俱进、与人民相呼应的特征和规律安排创作和研究,肩负起使群众喜闻乐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新的文化需求的创作任务,不断推陈出新,使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问世。 其次,从事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讴歌时代精神。人民性这个概念既指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指作品的艺术形式,是思想与艺术或内容与形式的一个完整的概念。所以,要强化文艺创作的人民主体性,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宗旨,跳出身边的小小悲欢,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观察、体验和搜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素材,从中择取,提炼,升华,这样便能把人民的生活、印记、情感引入真正的创作,使作品带有人民的温度。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从而在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好的文艺作品。 再次,从事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人民艺术标准。要向老一辈优秀人民艺术家学习,比如蒋兆和、石鲁、刘文西等,学习他们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为民族抒怀为人民呐喊,以人民喜爱为自己创作的荣誉,真正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积极张扬、宣传和激发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存生立命的精神品质。不必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不必说个人服从集体,而必须说进入群众心坎,接好地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是创作者要把握的核心,偏离这一核心就是偏离以人民为中心,必然是不接地气和不被关注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取向,而且文艺创作的价值终究是在人民群众的检验中被认识认可认同。因而,进入群众心坎里,就能够在群众中形成共识,引起群众共鸣。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文艺,首先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主义的;既是民族的,又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既是现代的,又区别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说到底,则是人民的,即社会主义文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是人民的文艺。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强化文艺创作的人民主体性,坚持人民艺术标准,不但能够使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问世,还能够凸显出自身的的优越性和丰富性,也使人民文艺事业必然面临更为宏阔的繁荣美好的发展前景。(范扬) 画家简介 范扬,陕西礼泉人。天津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精英班,长期从事中国画人物创作和研究。美术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九、十、十二届美展,第七、八、十、十一届全军美展,全军优秀作品展,第四、六届全国中国工笔画大展,第六、七、九届中国体育美展,全国首届“草原情”中国画作品提名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美术作品展,2009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建党90周年天津市美展金奖。《观海图》被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悬挂,《高原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赴美、英、日、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作品展览,许多作品被其专业机构收藏。在《人民日报》、《美术》、《美术观察》、《书与画》等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及理论性文章400多幅(篇)。出版有《范扬画集》、《范扬小品集》等多部画册。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