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llbet厅|登陆|开户|

落马官员口述纪实《追问》呈现一部当代"罪与罚"

时间:2025-01-19 22:23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5 次
落马官员口述纪实《追问》呈现一部当代

 

《追问》,丁捷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记者 王志艳 实习记者 赵心怡)近年来,反腐题材文学作品重新获得公众关注,如军旅作家陶纯写的《一座营盘》,知名作家周大新取材于谷俊山案写的《曲终人散》,政治小说家周梅森写的《人民的名义》等。最近,又一部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以口述体、非虚构方式真实记录了一群“阶下囚”的人生轨迹。

  本书作者丁捷之前有《依偎》《亢奋》《如花如玉》等多部著作,《追问》是其首部反腐题材作品,创作历时近两年。他的另一个职业身份,是某省属文化集团的纪委书记,亲自参与查处过数起违纪违法案件。

  十八大后,反腐工作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不论是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四年时间的反腐斗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追问》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丁捷介绍,在中纪委和江苏省纪委的支持下,他获得了633个案例资料,从中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典型,采访了其中的13人,记录了约数十万字一手材料,最终呈现出8个深度解剖的案例。这一部微观式的作品,微观到具体的一个人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贪腐的。

  作家二月河评价《追问》,“是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马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穿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更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

  谈及创作《追问》的初心,丁捷说,纪检事业是做“人情、人心、人性”的工作,纪委书记本质上与作家没有区别。从事纪检工作的几年间,所闻所历、可以深度嵌入记忆的故事非常多,内心振荡的频率与幅度远超过以往。将这条战线的苦心与辛劳写出来“算是尽一份本职”。

  为了写作本书,丁捷看了很多官员的忏悔录,最长的一份达两万字。“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这句被印在书封上的文字成为丁捷贯穿全书的思考注脚。在每个案例后缀的“访问手记”中,丁捷为受访者设置了“人生问答”,以“追问”的形式再次深入他们内心的黑洞探寻人性的幽暗与复杂。

  《追问》一书的责编、中央党校出版社三编室主任王君认为,“这本书里原汁原味的事实放在这儿,没有进行更多的分析,它的价值就是给我们的理论者,给我们的思想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版本,一个病历。”

  在文学评论家李朝全看来,《追问》是一部问心之作,拷问我们自己的灵魂。“通过解剖这些腐败的案例,让我们对照检查,就像镜子一样,像戒尺一样,前车之辅,后车之鉴。”

  本网记者深度对话丁捷,一一解密《追问》写作的幕后故事。

  [对话实录]

  “《追问》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责问’”

  新华网:这本书的创作缘起是什么?

  丁捷:中纪委提出要用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形式反映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反腐败工作,我们江苏省纪委就着手策划落实了这个。从历史和哲学角度表现反腐的作品还是比较多的,但从文学角度,客观反映当下的反腐题材作品相对比较少。在上级纪委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及他们提供的材料中,寻找素材进行了这样一个写作。

  新华网:你拿到600多个案例素材,但最终写进书里的是8个,筛选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

  丁捷:现在中央纪委到地方纪委非常重视警示教育,这也是本书的出发点。

  首先这本书的切入点是挖掘涉案官员的内心世界,还原他的精神演变,这是一个比较隐秘的、漫长的心灵蜕变的过程,所以我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其次,遵循把纪律提在前面的思路,选择了几个违纪受到处分但并没有上升到违法程度的案例。最后因为是采用口述体的纪实表现方式,我去采访他们,所以需要当事人善于表述,能够描述自己心理演变的过程。有的人不善于表达也没办法,也有人不配合,不愿意讲内在的东西,你也不好强迫,他有权保持沉默。

  新华网:这八个案例的典型性体现在什么方面?

  丁捷:首先这8个人的身份有差异性,代表了不同的行业特点,有地方领导、教育系统的、国有企业的、文化口、经济口等等,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再有,他们的故事能够相对比较集中的反映十八大以来办理的案件。200多个省部级,超过100万人被处分,选取的案例要能够代表这个群体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华网:你为每个采访对象专门设计了一份“人生问卷”,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设计?一共有多少题?都问了哪些?

  丁捷:“人生问卷”实际上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基础题库差不多有30条,主要是围绕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针对不同的人然后选两个问题来问他。但是我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随时随机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去设置这个?因为这本书就是描述官员的成长和奋斗史,追寻他们心灵世界一些隐秘的缺陷,刻画他们的蜕变轨迹。

  我觉得任何人,从满身光环的成功人士,一个权力的掌控者,一夜之间变成阶下囚,变成一个受到党纪国法严惩的人,有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我想反映的就是这个过程,他的问题,他的脱轨是从哪儿开始的,脱轨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一条轨迹?为什么他们的轨迹跟其他人不一样了。所以书名《追问》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责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人生进行成这种样子?

  新华网: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回答?

  丁捷:就是书里写到的一位文化厅长,他的问题我定义为“被动腐败”,就是不使用自己的公权力,但也不过问不履行自己的监管责任,致使手下人发生很多问题,他不作为,就是一种变相腐败。这位文化官员纵容手下收假字画造假,扰乱市场,到最后受到降级处分。但实际上,他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接受这种处罚,也不承认自己有责任,他把不作为,看成一种理所当然。

  他的态度令我非常震惊,归根结底,就是有一部分官员认为自己只要不做坏事就是好官。实际上你占据一个位置,你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就是失职。因为你造成的影响或许和有些坏官的危害是一样的。

  “基层反腐的意义非常深远,是一个民心工程”

  新华网:书里提及的很多官员,他们的前半程是差不多的,后半程才发生重大转折,通过整个资料的梳理观察,你认为这个转折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丁捷:我觉得这涉及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人格,每个人的人格都不是高大全的,我们要承认人性里面的薄弱环节,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的人会得到历练修复,但有的人就没有。这个薄弱点发生在什么地方?八个案例各不相同,基本上在人生的一些转折点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比如有个落马官员,他讲到他的心理变化是从他干得最好的时候,他当县委书记时,提拔市级领导,从市所属县里面选3个人,他是其中一个,他认为他干的最好,但是其他两个人一个进了市常委,一个当了副市长,他被派到人大去当副主任。他觉得对他不公平,吃亏了,然后需要得到补偿,所以在经济上就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后来几年的时间就迅速地动摇了,实际上就是他的人生观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了。我觉得绝大部分人从一个普通人到领导干部,他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所以大部分人的道路都是正常的、向上的、积极的。

  新华网:在中国的这种人情话语场和官场文化里,一般公务员怎样去跳脱出这些传统及观念的影响?

  丁捷:我特别欣赏中纪委领导讲过的一句话叫“不读书的领导干部官再大,也是一介俗夫”。就是说,你的心灵是没有独立和真正的自由的,你是被物质利益绑架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过一个非常好的自我问询,就是“你在这么一个光华四射、物质泛滥的社会,有没有被那些穿金戴银、香车宝马绑架,去违背你的内心?做人做事的时候,你是冲着这些东西去,那么你就被这些东西所绑架了。”

  中国是人情社会,难免会接触到这种世俗文化,但你也要有个取舍。作为一个官员,首先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力量,主流的能量,如果这种世俗的物质理念绑架了你,你再用这种理念去绑架你的工作,绑架你的思想,去危害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是十倍百倍的放大这种世俗文化。所以为什么呼吁领导干部要多读书,多读书就是历练内心,学会分辨,懂得取舍。

  新华网:基层反腐是现阶段反腐工作的重点之一,做为一名基层纪委书记,你认为基层反腐的难点、重点是什么?

  丁捷:基层的腐败影响特别大,绝大部分老百姓对腐败的认识,来自两个渠道,一是传媒,二是他身边的感受。比如看到熟悉的人在搞腐败,他就会推算,好像这个腐败的概率已经比较高了,这会极大影响普通老百姓对这个社会的认识。

  基层反腐的意义非常深远,他是一个民心工程。因为你不解决老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的话,你要改变人民群众对执政者的看法是很难的,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对你的信任度。我们很多制度、纪律是没有问题的,关键的难点在于执行力。

  “写我的问题同僚,这个过程很痛苦”

  新华网:写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丁捷:就是表达这一部分官员的思维逻辑,你必须设身处地,站到他的内心去,去复制,复原他的语系、语态、语味。做为写作者,你要进入这种状态,但这种角色错位,让人很痛苦。这些问题官员,他们的逻辑有时候很混乱,价值观不同于正常,很奇怪,很荒谬。但是你还得沿着这个逻辑写下去,才能表现他真实的自我。写8个人,就要站到8个人的角度。

  写作就是要不断的去揭开问题,在短时间内接触这么多材料,而且要深度的去研读,信息量太大,负能量太多,这很难承受。作为一个体制之内的人,去写我的这些问题同僚,研究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我来说确实是一场折磨,这个过程很痛苦。

  新华网:现在比较知名的一些反腐文学作家,以二月河为代表的偏重“以史写实”,以周梅森为代表的更多“以虚写实”。像《追问》这样的纪实文学基本就是“以实写实”了,你怎么看这三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力?

  丁捷:历史剧当然是以历史为镜来映照现实,吸取历史教训和建议,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都是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面来的,带有历史文化的习惯。实际上我也很希望用小说的形式反映,小说发挥的作用是一种潜行的、深度的,就像中医一样去医治这个社会的毛病。纪实文学因为有直接标注的真实性,可能更能够唤起读者的注意力,更有现实,对应性。

  尽管纪实文学区别于新闻报道,甚至区别于报告文学,但它还是以文学的手段来呈现真实。就是说这个故事起因是真实的,但不等于从情节到人物,完全对应现实里面的某一个人,他还是经过一些文学直接处理与加工。这本书里所有的事都是真实的,但是没有一个能在现实中找到唯一的对应性。

  新华网:对于现在反腐文学的创作,你有些什么样的看法,或者建议。

  丁捷:作家去写着这类反腐文学作品,我觉得必须进入这个领域去体验生活,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然后去揣摩。这样写出来的效果会适得其反,混淆视听。

  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无法面对人性,总是带着道德的框架或者社会功利的框架,去执行一个文学创作,我们的文学要能够真正的抛开功利化写作,他就好了。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人生警示录”

  新华网:文艺作品在社会反腐倡廉工作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丁捷:文学作品最能影响大众,普通老百姓喜欢用一种感性的形式,来接受认识事物,但是现在表现反腐的文艺作品,电视剧啊,电影啊,小说啊,包括纪实文学特别的缺,我们纪检工作的亲力亲为者也缺少表达。我觉得有责任把这块工作向人民群众说清楚,把这些官员的问题向老百姓解答清楚。我是纪检工作者,也是个作家,如果我来表达,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能够反映这段时间的反腐工作,以及腐败官员的内在问题,哪怕只有一点,这个写作也是有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我愿意做这样一个践行者,先来尝试表述,就是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新华网:希望党员干部包括普通读者从这本书里获得什么?

  丁捷:我觉得广大的党员和干部,可以用这本书来照镜子,看看你跟这些官员是否存在同样的毛病问题。而普通的老百姓,是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人生警示录来看的,在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千万不能过于物欲,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我觉得人生应该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而不是大跳跃。这些官员,就是妄图在财路、前途和情感方面要的比一般人多得多,速度快得多,量多得多,最后就导致自己毁灭,他们承载不了。

+1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1-24 02:01 最后登录:2025-01-24 02:0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