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市政协持续助力——积极探索“三融”新路径 镇江高职校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已竣工交付;市科技局与教育局建立起科教融汇协调机制;市教育局将“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试点综合高中班,推进职普融通”等内容列入2025年工作要点…… 今年以来,江苏镇江市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工作高质量发展,这背后离不开市政协的助力。 “建设高素质产业大军,推进产业强市”常委会会议、关于提质增效产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关于产教融合“校热企冷”的社情民意信息……近年来,镇江市政协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推动增强教育、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4年市政协将加快推动镇江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支服务支撑产业强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市政协2024年主席会议议题之一。 近年来,镇江市坚持产业强市,以“四群八链”产业为基础,应税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15%,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然而与“四群八链”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差距,市政协调研组经过前后3个月的调研,找准了问题的症结和答案。 “有价值才有驱动力,否则不能持久。必须让校企双方都有各自的价值实现。”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孔啸更能深切体会到企业对于高技术人才的渴望和加强与专业院校合作的期望。 “从目前情况看,镇江市职业学校学生转入普通高中还没有成功案例。”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薛安明道出了普职融通的困境。 为此,作为江苏省大港中学校长的黄卫荣委员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在宏观层面系统构建推动我国各级教育的职普融通框架体系,引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向同行、和谐融通。 主席会议上,委员代表结合调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意见建议。会后,一份《关于促进我市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呈送至市委、市政府。 “市委、市政府对建议非常重视,主要负责同志均作出批示。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召集市政协、教育、科技、职业院校负责同志围绕我们所提建议中哪些可以采纳、哪些需要长远规划等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磋商。不久,市政府办就出台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吸收了很多我们建议的内容。”市政协教卫体委主任任一鸣表示。 主席会议每半年听取一次上一个半年期间协商议政成果的转化落实情况,是镇江市政协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促进我市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议题的成果转化情况也将作为今年6月份主席会议内容之一。“近期我们计划组织去年的调研组成员实地了解镇江高职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并召开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听听委员们还有什么意见建议,对本次调研进一步深化。”调研组成员陈青表示。(通讯员 刘斌 梅海飞 记者 江迪) 河北省政协委员建言——打通“校热企冷”堵点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办学规律和主要发展特征。国家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但校企双方受多种因素影响,仍存在着合而不融、合而不实、合而不久、合而不深等问题。产教融合是河北省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推进校企互促互进,委员积极建言。 “校热企冷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堵点。”张庆彬委员说,企业追求科技创新和发展,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他建议,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园区企业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建设运行市域产教联合体,形成产教适配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推动职业院校有效融入产业园区,推进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让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参与职业院校的育人全过程。 龙红华委员表示,教育部门、职业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构建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与产业需求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开展行业需求调研,精准捕捉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与技能需求的动态,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调整。同时,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规划与设计过程,充分论证并优化专业设置方案,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精准对接行业产业的特定需求,提升专业设置及建设的社会需求适应性。 “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孔春梅委员说,职业院校要以服务产业为准设置专业,把“需”作为专业设置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企业,在帮助学生“找工作”的同时,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同时,专业设置要关注行业发展方向,能够适应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具有潜在势能。 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强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张跃廷委员建议,在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开展数字技能提升职业培训,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更多现场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向企业职工、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指导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细化专业教育标准,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培养好用、适用、管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记者 高新国) 云南楚雄州政协久久为功——紧盯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视察报告很好,找准了我州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提的对策建议很有针对性,其中涉及的关于财政资金方面的问题要认真梳理,研究解决。” “此报告很好,问题剖析很准,建议提得很实,针对性、操作性很强,我们要认真研究,抓好落实。” …… 这是云南省楚雄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连续针对州政协开展基础教育专题调研协商和专项民主监督取得的协商成果提出的批办要求,也是楚雄州政协连续高质量助力全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体现。 楚雄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00余所,在校学生40余万人,教职工3.6万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楚雄州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职责使命。近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连续召开全州教育大会部署推动,组建工作专班高位推动,实行州、县党政领导联系中小学制度和县(市)委书记年度教育工作述职制度,全州上下形成了“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共识共为。 党政所指、民生所盼就是政协履职所向。楚雄州政协紧盯基础教育持续发力,运用州政协调查研究精细化、发现问题精准化、意见建议专业化、跟踪问效常态化“全链条”工作机制,助力楚雄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以来,楚雄州政协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协商议政,共调研走访了全州各县(市)城区、坝区、山区不同类型的学校78所,赴州外12所学校学习考察,与1600余名教师、学生及家长交流座谈或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分析提出65条意见建议供州委、州政府决策参考。 2024年3月,楚雄州委、州政府发布《楚雄州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方案》,明确采取20条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全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强师兴校、扩优提质。“这20条工作措施是由楚雄州政协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均衡发展的调研成果转化而来。”楚雄州政协主席、州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工作专班组长赵晓明介绍道。 这只是楚雄州政协履职成果得到高效转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楚雄州政协提出“实施名校长培养、教师全员培训、教育科研提升‘三大工程’”“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县域内教师编制动态管理”“科学规划调整城乡校点布局”等一大批意见建议,获得州委、州政府的重视,直接转化为政策措施。楚雄州政协的履职,助推当地出台了《楚雄州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楚雄州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方案》《楚雄州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 赵晓明表示,2025年,楚雄州政协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专题协商的议题,以小切口切入聚焦关键点,久久为功,持续助推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起学志) 四川省政协委员建言——抓住人才关键 谋划创新未来 “今年,我省一项重要的牵引性工作是抓好‘两个100’,即布局100个‘从1到10’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100个‘从10到100’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运行。”近日,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会议期间,省政协科技委副主任、省科技厅原副厅长景世刚的一番发言,引起了委员们的热议。 四川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赋予四川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使命任务。多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明确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全省科技系统坚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策源带动能力。”会上,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通报的情况让人眼前一亮:印发实施《四川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聚焦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构建了完善的基础研究体系;支持25家地方高校实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大项目173个……更让委员们振奋的是,此前省政协委员提案关注的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年均投入已超过3亿元,立项项目2000个以上。 针对目前四川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张晓玫、李建清等委员提出了“引进培育基础研究领衔科学家,壮大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队伍”“遴选和支持一批有潜力、敢创新的基础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团队”“探索建立企业联合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投入”等建议,受到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面对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延华委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四川各高校纷纷瞄准发展所需,新增急需紧缺和新兴交叉专业点246个,撤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206个,目前,有19所高校115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她还建议,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具有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让更多创新要素向发展主战场涌流。 “科技工作舞台广阔、大有可为。”听完大家的发言,参加会议的省政协副主席林书成、谢商华鼓励大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省委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系列决策部署,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持续建言,积极为四川建设全国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高地鼓与呼,在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中贡献科技智慧、书写精彩履职篇章。(记者 韩冬) 陕西西安市政协委员建言——积极打造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培养本土创新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在前不久召开的西安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多位西安市政协委员不约而同提出了增设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议。 2024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西安市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但目前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缺乏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课时和师资,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委员们表示,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与深化,西安市亟须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顶层方案,增设人工智能课程。市政协委员、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校长徐雄提出,要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定《西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验校建设、资源平台搭建等核心任务,并配套专项资金支持。在课程设置上,确保每校每周至少1课时人工智能课程独立教学时间,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指标,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实施。 “现有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内容过于高深,让中小学生望而却步;而有些教材则过于简略、零散,无法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市政协委员、团市委副书记尤婷建议,由教育部门主导,组织跨学科团队编写教材。小学阶段教材可通过趣味故事、小游戏等形式,引入人工智能概念;初中阶段安排简单编程实践,如控制简易无人机飞行;高中阶段深入讲解核心算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如分析人工智能在基因测序中的应用。 “开好人工智能课程的核心在于储备和培养优秀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市政协委员、西安网络智库与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李杰补充道,要强化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和转岗培育等方式充实学校人工智能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参与高校或企业研修。同时,要推动城乡一体协同发展,通过结对帮扶、网络共享课程等方式,为农村学校提供远程实践支持。 委员们还建议,要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打造区域示范标杆,遴选在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的学校成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教育部门为其提供一定资金扶持;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用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鼓励科技企业与中小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举办人工智能相关比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等。(记者 路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