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家校沟通应保持边界感(主题) 北京日报记者 何蕊 家长收到大学成绩单、辅导员建立家长群、大学班级建立家委会……最近,大学管理“中学化”案例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热议。专家认为,家校沟通应“一生一策”,保持边界感,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学业和生活的能力。 大学也有“家委会” 最近,江苏师范大学成立本科生家长委员会,遴选出了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人选。普遍在中小学建立的家委会,如今出现在了大学班级里。记者了解到,此类情况并非个例,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等院校均成立过家委会。大学给家长邮寄成绩单、建立家长群、将年级排名发到群里等现象频频出现,将大学管理“中学化”的讨论引向风口浪尖。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需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大学培养的是社会栋梁,不是巨婴”“大学生会觉得隐私被曝光了”……对上述做法,多数网友表示不支持。然而,也有网友对“放手大学生自我管理”心存顾虑,认为有些大学生虽然成年了,但自我管理能力无法跟年龄相匹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能甩手不管。 需家长介入其实不到5% 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老师,“中学化”管理情况在北京并不常见。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刘园正在探索“一生一策”管理方式。目前,她管理着约200名本科生,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自我管理,需要家长介入的极少,不到5%。当学生出现学业预警、心理问题等紧急情况时,辅导员则需要和家长一同处理问题。 她举例,本学期初,该院一名大二学生收到学业预警,若再不干预,可能无法顺利毕业。刘园首先找到这名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同时告知他,老师需要和家长联系沟通。“学生表现出了抗拒情绪,我和他解释,家校沟通并非告状,而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随后,她与心理专家、任课老师和家长齐心协力,帮学生调整状态、重新选课。近3个月,这名学生到课率良好,学习状态有所回升。 中学阶段家长可适当放手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陈苗苗认为,为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家校沟通中,大学老师和家长应保持边界感。“一生一策”的管理方式,更适合大学生。 如何避免大学管理“中学化”的现象?陈苗苗建议,应从中学阶段提前进行“大中”衔接教育。例如,家长适当放手,从中学起锻炼孩子时间、学业、生活管理能力。此外,还可以在中学围绕大学生活、学业等开设引导性课程,给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一些成长时间。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