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正式开始实施,其中提到“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将性教育写进《未保法》。 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要教哪些内容?谁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效果如何评价?央视网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儿童性教育专家刘文利,重新认识性教育。 央视网记者:什么是性教育?如何去理解? 刘文利:我们所说的性教育,其实它的全称叫“全面性教育”,是联合国所倡导的在世界不少国家贯彻落实的性教育理念。简单来说,首先性教育是基于课程的,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使儿童和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性教育着重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一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 在中文的语境当中,说到“性”这个字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跟生殖器官有关,出于这样一种理解,对性教育误区也挺多的。这不能怪大家想法不对,是因为没有教育到或者是传播得不够。 央视网记者:父母和家庭在性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刘文利:我觉得家庭性教育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家庭生长,父母应该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对孩子负有监护责任,要让孩子的身体和生命处于一种安全的环境。所以父母当然要进行相关的教育,这里面肯定会涉及性教育的内容。这个是父母没有办法回避的,如果回避了,实际上就是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我觉得可以上升到这个层面。 如果有心的话,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方面,父母都可以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家庭是一个非常亲切、温暖、安全的环境,反而有利于消除性的羞耻感,性教育其实是首先应该在家庭里去践行的。 央视网记者:针对青少年的性犯罪高发,在教育方面我们能做哪些努力?如果不普及性教育会有什么危害? 刘文利:我们在性教育当中的确会关注到儿童保护,跟性有关的安全问题,比如说性侵害,我们会在整个完整的性教育框架中有预防性侵害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二年级会跟孩子讲,哪里是你身体的隐私部位,谁可以触摸,谁不可以触摸,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触摸;性教育中我们会告诉孩子,身体实际上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是由自己来定的,让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要拒绝。我觉得这些都能为防止性侵害做一定的基础性的工作,让孩子能够意识到危险,并且寻求帮助。 我觉得我们要把这些危险公开地告诉孩子,但并不是恐吓孩子,而是在真诚、关怀的氛围中来给孩子讲这些知识,让他学习怎么去应对。 央视网记者:《未保法》和教育部近日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落地之后,我国性教育将发生哪些改变? 刘文利:我觉得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是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一个法律规定的教育内容,我们必须要做。我们一直主张要把性教育这个词直接放到法律里,就是要明示大家,性教育就是一个教育中非常明确的领域,甚至它就是一个学科,要把它作为学科来对待。尽管现在它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但是一定要把它用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这两个文件中出现性教育会对未来中国的性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扫除了“性教育不可以在学校里教”的障碍,也会对其他相关政策有指引作用。 央视网记者:现在对于性教育的普及还存在哪些难点? 刘文利:问题主要是,第一,性教育一直没有被当成一个学科对待,所以它在学校里是没有课程地位的,没有课程地位就排不到课表里,没有老师去教,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性教育老师。 有一些做法是所谓的“融合”,培训各个学科的老师,让他们在自己的课上把一些性教育的内容融进去,比如语文老师在讲到爱情故事的时候,可能就会讲到关于爱情的内容,大家就认为性教育被“融合”进语文课程了。这样的形式把原本系统的性教育内容碎片化了,被切割了,不成体系了。 《未保法》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的实施意味着性教育变成了一个学校必须有的教育内容。那么性教育的内容都有什么?在哪个年级讲,由哪些学科来讲?谁来讲?如何培训这些老师?这些问题都需要去研究和解决。未来的任务非常艰巨。 我们国家现在真正做性教育研究的人和队伍非常少,所以未来需要去大大加强性教育的学科力量,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进入到性教育研究领域里来。我们特别期待。 (责任编辑:) |